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用相互反思的方式洞见教学深意(上)——探上海财经大学苏格拉底教学法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2日 11:2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3195

   “闯关游戏玩过么?就是那种感觉。每当老师点到名字的时候,课堂闯关就开始了。从案例的问题、原则、分析与结论及所有反对意见切入,每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将问题深入下一个层次,引导我们找到会与不会的交界点,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上海财大学生张静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让她和她的同学津津乐道。
   如何更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充分利用优质的国际资源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上海财经大学以“英美法证书班”为试点,将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重构,探索和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
   经过4年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上海财大“英美法证书班”的课堂教学已形成一种国际化范式,此种范式并非单纯照搬,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融会贯通。随着苏格拉底教学法成效的彰显,学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班、管理科学与量化信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班等不断跟进,培养模式升级转型已成为当前上海财大的现实写照。

    

   思变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何处切入
   几年前,一位学生在一次关于教学质量改革的座谈会上谈道:“我选修了一门精品课程,但课堂非常沉闷,选修的同学并不认真对待这门由名师教授的课程。”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教务处处长朱红军。他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发到案例选取、手段运用等权威元素凸显,便于教学思想的集中和推行,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课程面临创新力不能持续的困境。如何才能撬动传统教学改革,让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人才愿意来?朱红军认为必须通过国际化等举措引入创新力量,形成课堂教学创新源泉。
   “中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并通晓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校要紧紧依托学科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
   如何推进改革?切入点与突破点放在哪里?上海财大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到国际化,国际化是上海财经大学创校之初的“天然基因”,将引进优质国际资源与学校财经特色学科建设相结合成为大家的共识。
   以国际化为突破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意味着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体制的束缚,改造传统教学方法,重新塑造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新的压力和动力带入传统课堂,围绕加强学生逻辑分析与推理、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开展教学活动。上财法学院以“英美法证书班”特色项目为探索之道。

    

   突破

   追问是否是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核心
   为何学生工作后,“课堂学到的知识都还给了老师”成了法学教育真实而无奈的写照?朱红军认为,这是因为国内传统法学教育以强调概念、体系、法条著称,对学生熟练应用规则的能力训练有限而造成的。“英美法证书班”一开始就试图突破这一困境。控制班级规模是第一步,从入校起法学院就根据英语能力高低从大一本科新生中遴选四十人,一年之后保持三十人规模,确保了小班教学。授课教师商舒深有感触:“一开始学生都比较害羞,不点名不发言,但不到一年,积极参加讨论已成良好学风。”
   “案例资料、演示文稿、法典书籍、研读笔记……”每周《英美侵权法》课程开始前,学生袁悦不由自主地进入紧张状态,反复确认上课所需的各类材料,还会买一瓶功能饮料。“真的是对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我必须打起万分精神才能应对这90分钟。虽紧张但兴奋,就像备战的士兵终可上战场‘杀敌’。”
   英美侵权法课程是“英美法证书班”项目课程之一。该项目要求学生在本科四年内修满8门课,共22学分的全英文英美普通法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抗辩式的案例教学探索,更是对西方法学院流行百年的“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全真演绎。这种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真实的法律实践为基础,全面贯穿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回馈。
   要想在游戏中闯关成功并非易事,袁悦、张静和班上的其他同学每次课前一周左右,需要登录学校公共课程资源系统下载授课教师上传的精选的原文案例,遵循普遍的英美案例解析方法,进行案例研读。学生需要寻找和标注案例的事实、法律争点、法官思路、法律原则以及结论等,供课上与教师讨论使用。
   进入课堂环节,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述者,根据一定的顺序对于案例的解读进行“苏格拉底式”问答,这种问答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学者的引导下判断个人对于案例的理解方向是否正确,查漏补缺。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凌表示:“在‘英美法证书班’课程设计中,首先,坚持教学者的引导性身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各种方式启迪学生思考,训练其法律思维的养成。其次,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在不断推演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其次,强调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过程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重视学生的思考,并非苛求正确答案,这也是抗辩式教学的重要真谛。”
   任何新生事物都伴随着大量探索、试错甚至反复,“英美法证书班”也不例外。比如,在开班之初就有学生因无法适应全英文授课而退班。“学生常常吐槽上这门课太痛苦,”授课教师王缙凌笑道,“我们就是要试图通过不断追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追根溯源的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历程的渐进式提升。别看他们嘴上叫苦,其实不少学生下了课还会给我发邮件或者微信探讨问题、表达意见。”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9日)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