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营销理论离实践到底远不远?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9年12月24日 09:28     类别:财经类   总浏览:3236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营销学界认为理论似乎离实践越来越远,而营销业界似乎又认为营销理论深不可测。那么:营销理论与实践是割裂的吗?

我们先来看明茨伯格的一段话:“管理如登山,左边是管理实践的悬崖,右边是管理理论的深渊,稍不小心就掉下去。”

关于营销理论与实践问题,我想谈三点,这是三颗子弹。

第一颗子弹:问题导向&本质-情境导向

什么叫问题导向?

华为人看到我写的书《数字化时代的营销战略》,问我:王顾问,能不能用你的这个东西来指导我们企业的实践?按照4R重构我们B2B解决销售方案部门的营销模式?

我说:慢,你们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是B2B层面的营销,核心是深化客户关系和攻占客户钱包份额,外部那些数据的整合不如先把客户数据逻辑化、决策化,这才是战略咽喉,当然,B2C不一样。

回到解法B,什么叫本质-情景导向?

我觉得很多基础的原理、工具需要反思,比如SWOT分析,很多人批没用,说像八股文一样,变成“填空游戏”。错!这个工具的核心在于确定什么是优势,什么是劣势,高手低手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比如平安网点少,工商银行网点多,平安没有认为这是劣势,把手续费免掉(因为没有网点成本),于是迅速崛起。所以分析SWOT的核心是优势劣势如何转换。

包括BCG模型,横向是相对市场份额,纵向是增长率,很多人都用这个模型。但是看《战略简史》就知道,这个模型的背景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大量的厂商产能过剩,用这个模型来做资产重组、收购。一家新公司进入新市场,用这个模型,就可以关门了。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我到底像海尔一样要激活个体,还是要用华为的压强型法则?应该全部回到情境和本质,即:先看你是什么样的业务,增长杠杆在哪儿。所以我提出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视角:先看问题,我们先看企业家的问题,再看情景,从情景到本质,再到工具。这样理论与实践才能融合。

第二颗子弹: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颗子弹关于好坏营销。

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基于本质展开,“有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才有意义,这叫做诠释学的思维。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增长、需求、竞争、关系,我认为营销所有的动作跳不出这四个元素,它们分别指向“目的、本质、关键、标准”。于是,化成一个企业实战版的营销定义,营销=增长路径的设计+客户需求的管理+竞争优势的巩固+持续关系的建立。
    
这个公式是可以展开的,每一项我都可以再展开。比如我们以“增长”为例,把它展开成三个元素,分别是数字化、增长杠杆、增长蓝图。这些都是企业高度关心的问题,比如如何用数字化获得指数级发展、如何打蛇打到七寸、四两拨千斤来增长、如何看到市场增长的全景(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增长点)?在这种定义下,营销在实践中就活了。后面需求、竞争、关系都可以展开。

第三颗子弹:究竟什么是“理论”?

回到最后,理论和实践究竟有多远?我认为是个伪问题。

我特别喜欢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一个出色的理论更加实用。”好的理论,绝对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但是回到我前面的两个答案,问题导向,本质-情境导向,才算。但是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理论”?这个问题更值得反思,理论本身也得去考核!

当然,这不是管理学自身能搞定的问题了,这是西方哲学考虑的问题,所以西方哲学的第一期讨论世界本质(希腊),第二期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中世纪),第三期讨论什么叫认知可能性。伟大的认知论Epistemology就是讨论这个的,有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培根、休谟来PK莱布尼茨,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来统一。但是伟大的波普尔说,理论是啥,不能证实,只能证伪而已。

只有这样思考过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融合开出新花。我个人还是认可勒温的话——没有什么比一个出色的理论更加实用。但前提是你是“理论”,是“好理论”,这之后才能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术合一。

(作者: 王赛 摘自《销售与市场》2019年第11期)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