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米兰·昆德拉最新小说《庆祝无意义》新书发布会选录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0日 09:59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3836

   时间:2014年7月29日15:00-16:30
   主办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马振骋:翻译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给我的困惑是什么呢?就是书名。刚才王宏图老师也问我书名为什么会这样翻译。我不是一开始就这样译的,是看了整部书以后,才确定应该这样译。现在这样一个书名,是相当冒风险的,跟昆德拉以往作品的名字给人的印象有区别,那为什么要这样译呢?我不知道今天来的有没有学法文的人,l’insignifiance,书名的这个“无意义”,放到全书内容中去理解,是说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我们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而“无意义”,是生活的本质。但是你们不要轻易排斥它,要认识它,而且要爱它,要学会去爱它。
   这个说法有点像什么?就是当一个人已经经历过生活的种种,快乐、痛苦、创伤等等,有点悲观的意味。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克洛德·西蒙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人往往老了以后,会生出这样的思绪。
   像米兰·昆德拉这样,归根结底,生活,作出了很多牺牲,最后认识到,人们通常所以为的“意义”其实不存在了。要理解这一点,要有什么呢?要有好心情。当认识到生活本身无意义的时候,似乎应该是很愁苦、很悲观、很忧郁、很低沉,是这样吗?不,应该有好心情,有好心情,才能看到在所谓的“意义”之外这个世界有趣的一面。
   就像昆德拉写《慢》的时候一样,他妻子跟他说,你这个小说里面没有一句正经话,的确是这样的。昆德拉年轻的时候,就是喜欢开玩笑,在院子里面跟小姑娘一起打闹,他妈妈就在窗户这边叫,快回来,不要跟人家闹了,就是这样。这一点放进了小说里面,而且贯彻他一生。他这种喜剧性的态度从写作上来说也是很新颖的。
   我的看法,人生没有什么喜剧、悲剧的明确区分,喜剧的时候,里面同样有要批判、要击穿的,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缺点,而这种反差表现往往更能打动人。
   有人问我,昆德拉这本新书和他之前的风格是不是有出入的地方?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一生往往是一以贯之的,你要他八十几岁写的东西跟前面很不一样,这是不大可能的。好比画画一样,风格虽然有一些改变,但总的来说还是延续的,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
   刘绪源:说一点我的体会,这本书的书名我觉得翻译得很好,书名非常响亮、非常特别。我在想,到底是庆祝这个“无意义”,还是庆祝本身无意义?其实两者都可以。我自己的理解,更多还是庆祝这个没有意义的本身。
   因为小说读下来,我的感觉,写法非常特别,峰回路转,绕过来绕过去,但是没有一点闲笔,前后都有呼应,笔笔呼应,非常巧妙。看得出来作者在文本上面是下了很多功夫,而且思考的东西肯定是长期思考的。理性的、理念的东西特别多,特别强,我觉得这是一部充满哲学理念的小说。
   一开始看的时候,最早抓住我的,是生癌症的那个人——达德洛,其实没有生癌症,但在别人面前说生了癌。为什么这么说?昆德拉写作的特点就出来了,他不交代。但可以想象,达德洛这个人是追求语言效果的,追求效果,要制造氛围,在那个氛围里面很享受。一步一步写进去,小说所围绕表达的意思出来了——就是那种制造氛围的、很成功的、很夸张的、很喧嚣的东西其实是不重要的。
   小说中另一个人物拉蒙讲的话也表达了这一点。说自己生癌症的这个达德洛特别会讲话,效果却不好;而另外一个讲话很没意思的人——卡格里克,效果反倒非常好,更吸引女人。成功就是无用,高明就是无用。这里面点出:生活真正有本体意义的,恰恰是我们所不注意的没有意义的那部分;而我们认为有意义的那部分,其实是最可疑的。昆德拉所有的小说都是反趣味、反庸俗性的主题,在这本小说一开始就提出来了。
   小说接着讲了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故事,这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里面非常奇妙地点出了作家内心的一种信仰,或者是一种恐惧。就是老欧洲人对苏联的恐惧,现在的欧洲人对俄罗斯的恐惧,他们感觉总有一天要被它们吃掉。这点虽然昆德拉没有在小说里面具体写,但我觉得他反映的是当下欧洲人恐惧的心理。
   马振骋:昆德拉写那些鹧鸪,打死十二只,另外十二只仍然停在树枝上,子弹不够,回去装满子弹,再来把另外十二只打完。那些鹧鸪都不逃走,没有办法逃走,恐惧得不敢逃走。另一个角度想,斯大林是在开玩笑呢,可没多少人听得懂他的玩笑,所以昆德拉说,这是一个失去幽默的时代。
   刘绪源:还有一点,跟马老师前面举的那一段也有关系,差不多前后呼应。昆德拉说:“在我这个无信仰者的词汇里,只有一个词是神圣的,那就是友谊。我让你们认识的四个同伴阿兰、拉蒙、夏尔和凯列班,我爱他们,我对他们很有好感。”小说里面四个人的友谊,他们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昆德拉的内心,他认为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意义好像就在友谊里面。
   接着讲到斯大林,讲到斯大林身边的那群人,斯大林是非常强势的一个大人物,但是他身上也有无意义的一面,这无意义的一面就是对加里宁的同情。加里宁,那一群人里面最平庸的就是加里宁。加里宁身上无意义的一面,是一天到晚要小便,这个没有意义,但恰是这个引出了斯大林的温情。你们认为伟大的、重要的,其实是虚伪、虚假的。而你们认为不重要的、无意义的,是本体、本真的、长存的,是你没有办法去掉的东西。昆德拉小说里面反复在强调这个。
   包括小说里写搞家庭派对,要伪装成巴基斯坦人,讲别人听不懂的语言,结果把自己累得要死,这也是一种无趣,这也是一种虚伪、伪装。甚至是生活当中的很多细节,大家都去看画展,其实不懂什么画展。画展排队的人多了,只是说明人口增加了。还有小伙子下水救人,想的是这个人要登报,是虚伪的人。昆德拉用这样的眼光在看,看那些庸俗的、虚伪的东西。然后在反对所谓崇高的、神圣的、伟大的东西的同时,他才发现世界有无意义的东西,而这个无意义的东西,他认为是最本质、最本真、最重要的,昆德拉的哲学、世界观就体现出来。
   这样一种世界观、这种写法,让我马上想到一个作品,有点无厘头,我想到的是鲁迅的《故事新编》。《故事新编》也是讲了很多故事,但是有很多理性的东西,非常巧妙地穿插在里面。我觉得《庆祝无意义》也很像村上春树的《1Q84》,无论在写法上面、风格上面,在思想上面,在所要反对的东西上面,都非常接近,这说明这是整个世界现在的潮流,是非常先锋的东西,这些作家反对神圣的、伟大的、虚伪的一些东西,同时又在寻找一些可能比它们更了不起的、更重要的东西。
   村上春树写得要厚实一些,因为昆德拉这本书只有薄薄的一本,村上春树写了三卷呢。村上春树笔下的青豆最后放弃了斗争,要去过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个人的生活比那些斗争靠得住、靠谱,甚至还要神圣。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也体现了出来。
   昆德拉这样一位老人,住在欧洲,这样的命运,他身上有一种灰色的东西,他所能够追求的、他所能够依靠的是什么?是友谊。什么样的友谊?就是小说里面写的阿兰、拉蒙等几个人的友谊。他们几个人的友谊,是一种淡淡的相互之间的来往,非常苦闷的时候能够说说话、喝喝酒。看得出这是非常真诚的一位老人的心态,这个心态其实就是后现代的哲学,因为后现代把一切都消解,把崇高消解,世界无意义。
   所以,《庆祝无意义》就是从捷克跑到法国的这样一个作家,受到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荒唐的世界所写出的文本,非常精炼、非常短小,但是又非常强烈,写出了这个世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告诉我们也存在无意义的世界,那才是本质的。
   作品本身,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比较灰色的人生;但并不是要排斥这个人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人生的无意义,还要热爱这个无意义。
   我个人感觉,这本书表达了对日常生活的热爱,日常生活确实是要高于那些所谓神圣的、伟大的东西的。
   “无意义,我的朋友,这就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出现在无人可以看见它的地方:在恐怖时、在血腥斗争时、在大苦大难时。这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然而不但要把它认出来,还应该爱它——这个无意义,应该学习去爱它。”


(摘自《凤凰读书》2014年8月4日)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