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艺术史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19日 14:54     类别:图情天地   总浏览:3859

   最好的中国艺术史入门书,牛津、耶鲁、普林斯顿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迈克尔·苏立文重磅力作。作者苏立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作者:[英]迈克尔·苏立文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摘自《和讯新闻》2014年4月13日)


   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艺术史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谢柏轲,以及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班宗华所说,“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在这本书英文版第五版出版时,苏立文表示,半个世纪来,若干西方学者采用了其他取向写作中国艺术史。
   去年,牛津大学荣休院士、中国艺术史权威迈克尔·苏立文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当选《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年度十佳图书,也入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30强。昨日,记者从出版方了解到,苏立文的又一重磅力作《中国艺术史》将于本月由北京世纪文景出版上市。据悉,他另一部深具影响力的艺术著作《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也即将出版。
   20世纪中国艺术亲历者
   苏立文上世纪40年代来到中国,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结识了庞薰琹、吴作人、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中国现代艺术家,此后一直与几代中国艺术家和诸多艺术机构来往密切。他于去年9月病逝于伦敦,享年97岁。此前一个月他刚刚来华参加了“文景·艺文季”的活动,与中国读者分享了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背后的诸多故事与传奇,引起了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而他的病逝也成为2013年度国内文化界最重大的事件。
   由于苏立文与中国现当代众多重要艺术家保持着密切的交往,以及他个人所收藏的大约450件中国现当代艺术作品,使得他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成为任何人也无法取代的作品,因为苏立文自己就是这段传奇的一部分,他不仅是一个研究者,更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苏立文不仅是20世纪中国艺术的目击者,也是最早和最持久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者。在《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里,他以丰富的文献和生动的语言,叙述了20世纪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和文化影响下的新生。作者在中国压抑与自由,绝望与希望的双重语境下,讨论艺术家和其作品,呈现出中国艺术在各种力量纠缠中的复杂形态。作者在学术性的叙述中,也夹杂了很多妙趣横生的逸闻趣事。
   沿用40年之经典读本
   世纪文景媒体经理张天宁告诉记者:“如果说《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因为苏立文的‘传奇经历’而无法取代的话,那么这本最新出版的《中国艺术史》则会因为他的‘胆大包天’而无可超越。”之所以说“胆大包天”,是因为“中国艺术史”确实是一个太宏大,甚至可以说过于宏大的主题,以至于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学者敢于踏足。但是苏立文硬是凭借他融贯东西的文化视野,凭借他对中国艺术的毕生研究,以及他对这片土地从不曾减退的热爱,用数十年的时间,倾尽心力而造就出了这样一本巨著。
   通过梳理远古、先秦、秦汉、三国六朝、隋唐、五代与两宋、明清直至20世纪的中国艺术,苏立文将中国艺术的不同门类——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陶瓷等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清晰、细致、全面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他不仅全面论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本身,而且更加着重于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将中国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置于宏大的历史叙述之中,书写出了纵贯5000年的中国艺术之演进脉络。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谢柏轲,以及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班宗华所说,“苏立文《中国艺术史》一书表述之清晰、内容之均衡,对主题把握之熟稔,几乎无出其右者。”“除了苏立文,没有任何中国艺术史家能拥有如此广泛的知识。”也正因如此,苏立文的《中国艺术史》自问世40年来一直都是牛津、耶鲁、普林斯顿等诸多最高学府的经典教材,至今无人替代。
   在这本书英文版第五版出版时,苏立文表示,半个世纪来,若干西方学者采用了其他取向写作中国艺术史。一种是以不同的章节分别讨论绘画、雕塑、陶瓷及其他艺术;另一种更激进的方法将艺术视为政治、社会和经济势力的表现,对情境的强调超出对艺术本身。他说:“我没有追随任何一种取向,而是恪守传统的朝代框架,此中原因有二:因为中国人按照连续的王朝序列认识自身的历史,所以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在初次接触中国文化时,有必要把握中国人自身对于中国历史的感觉。此外,每个主要王朝,王朝之间的断裂和混乱时代的艺术都各有其独特特征。”
   梳理中国艺术演进脉络
   《中国艺术史》最初写作时所面向的读者,其实是对于中国艺术基本毫无了解的西方读者,它毫无疑问地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那么对于从出生就浸淫在这些艺术之中的中国读者来说,为什么要读这样一本书呢?我们明明可以读到很多已经非常详尽而且经典的研究作品,比如《中国绘画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中国陶瓷史》等。张天宁表示:“苏立文《中国艺术史》所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视野,将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置于大历史环境中交相观看并体会的胸怀,是对中国艺术演进脉络的整体梳理和把握。敢于产生如此宏大的想法,并运用自己的深厚学养,积数十年心力并且最终能够写出一部如此全面、清晰、均衡的《中国艺术史》的人,恐怕除了苏立文,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
   从1940年作为抗日志愿者在中国开救护车开始,苏立文便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这片土地以及其上辉煌卓绝的艺术。虽然他未能看到其毕生心血之作《中国艺术史》在中国的出版,成为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苏立文先生对中国艺术不遗余力的研究和推介,将借助其《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中国艺术史》,以及随后即将出版的《东西方艺术的交会》等不朽著作而不断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交流作出长久的贡献。


(摘自《深圳商报》2014年4月2日)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