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央行的央行":中国银行业压力指标升至历史最高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2日 15:46     类别:财经类   总浏览:3253

   针对中国的银行业,有着“央行的央行”之称的国际清算银行(BIS)揿下了红色警报按钮——信贷脆弱性指标是危险阈值的三倍,并在持续恶化。
   BIS周六(9月17日)发布报告称,中国银行(601988,买入)(03988)业压力预警指标在第一季度攀升至纪录新高水平,该行独创的“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读数升至30.1%,是从1995年追踪中国相关数据以来的最高值。所谓的缺口就是信贷与GDP比例与其长期回溯趋势的偏离度。
   这一数据超过了BIS覆盖的其他41个国家以及欧元区读数,并且明显超过了东南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00662)危机爆发之前的高读数,也高于2008年雷曼倒下之前美国的读数。
   事实上,海外分析人士对于中国信贷(08207)问题的担忧从未间断,认为高企的债务必须引起警觉。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试验室理事长李扬曾称,无需过于担忧,中国债务水平从全球来看不算太高,且中国政府的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内。中国问题最大的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债务率2015年底高达131%。
   如何理解BIS的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创新高?
   上述指标用于测量一个国家的债务水平。一旦读数超过10%,就表明银行业债务风险升高。该数据“爆表”就是信贷增长过度的信号,可能意味着一场金融危机迫在眉睫。
   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显示,在该行历史上所有超过10%的读数中,其中的2/3读数在其后三年紧跟着的就是严重的银行业紧缩。
   曾就职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及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去年初曾描述过上述中国指标近些年的变化:
   按照BIS的中国“私人非金融部门信贷/GDP缺口指标”,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高风险区。基于广义的信贷概念,中国社会债务水平在2007年底至2013年底期间从145%跃升至210%。信贷与GDP比缺口指标阀值显著高于10个百分点,在2010年二季度达到20个百分点。2011年缺口指标下降,但2012年再次反弹。2014年三季度的缺口指标为18.4个百分点,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了传统研究里面的警戒线的水平。
   朱海斌当时还警告称,更雪上加霜的是,在中国整个信贷快速上升过程中,还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
   以全国的平均房价来看,2009-10年房价的同比增速超过30%,2011-12年有一个小的调整,2013年之后又开始新一轮房价上升,到了2014年,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所以,2009年以来,中国房价大部分时间上升很快,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或者房价租金比例显示了很明显的泡沫。信贷的失衡加上房市的泡沫风险,从全球大范围的观察来看,应该是引起我们警惕的风险。
   海内外激辩中国高企的债务
   从中国的信贷总规模来看,其在GDP的比重去年底触及255%,八年间上升了107%。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比例是极高的,而该数据还在加速攀升。
   高盛也曾在年中对中国的债务问题发出警告,称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债务与GDP之比几乎翻了一倍,从154%暴增到249%,债务膨胀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
   IMF二号人物、第一副总裁David Lipton则在6月底明确指出,中国债务问题的核心在于企业债务,在GDP中的占比高达145%,不论以任何标准来看都非常高。而政府债务和家庭债务占GDP总量的比例都在40%左右,不是特别高。


(摘自《金融界》2016年9月19日)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