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24-11-01浏览次数:215文章来源:图书馆

       “全评价” 体系分析框架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叶继元及其团队于2010年初正式提出的有关学术评价理论探讨的成果。

       “全评价”体系认为,有组织的学术评价体系至少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评价制度六大要素组成,每一大要素又可以分成几个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这些要素复杂多元,其中评价目的是龙头,它决定着其他五大要素及其他要素的选择。

       该体系还认为,目前常用的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二元评价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二元评价扩展到三维评价,即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形式评价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评价,一般是从评价对象的外部形态进行的评价,常常用数据表示评价结果。内容评价是指同行专家学者针对评价对象实质性内容的评价,一般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对文本、成果实体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对其逻辑性、学理性、思辨性、解释性、预见性等进行评价,常常用文字评语来表达,如此学者是一流学者,此成果具有高质量等。效用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实际贡献、社会和经济效益、应用结果、人们思想变化等的评价,它依赖于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的评价,是“进行时”或“未完成时”,可以用数字,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述。大体说来,形式评价对应于文献计量评价,内容评价基于同行专家学者评价,效用评价则依赖于实践和历史评价或检验。

       该体系是在较详细考察了国内外近年来的评价实践基础上概况出来的,既参考了自然科学评价的成果,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及其评价的特点;既考虑到学术评价的普适性,更突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成果等的多样性、特殊性;既有相对稳定的分析框架,又留有动态的发展空间。

       

参考来源:叶继元.“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及其应用与意义[J].云梦学刊,2013,34(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