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成年人的童话

发布时间:2018-11-28浏览次数:8199文章来源:图书馆

前言

约翰尼•德普,这个一度迷倒众生的男人,创造太多经典作品和经典角色——如加勒比海盗系列,剪刀手爱德华,爱丽丝梦游仙境。

剧情简介
今天介绍的,是一部相对并不为人所知的电影,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这部电影不像是迪尼斯电影所宣扬的真善美或者是少年jump漫画中的努力,友情,胜利。导演蒂姆•波顿所想要表达呈现的,往往不止这么简单而纯粹的存在。与他所执导的剪刀手爱德华一样,属于哥特式的童话。不失奇特的想象又带着些批判社会的味道。
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这部2005年的电影也正是如此,放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影片的开头介绍了小查理家的背景,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一大家人住在摇摇欲坠的小破屋里,家里除了他和他的父母,还住着四位老人。妈妈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爸爸是一位牙膏厂的工人,彼此之间非常和睦。
有一天,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最神秘的巧克力工厂突然宣布有五张金奖券夹在巧克力包装中,得到它的人便有资格去参观工厂。包括查理在内的五名小孩得到了奖券。

关于配角
这四名小孩是非常重要而有趣的配角,从性格和命名方式甚至宗教角度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四个人或多或少都与七宗罪中的一些关联。
奥古斯特斯•格鲁普
第一个获得奖券的小胖子,代表“暴食”
薇路塔•索尔特
第二个是个被宠坏的资本家的女儿,代表“贪婪”。她经常向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从头至尾都没有被拒绝过。(她的名字在电影中有过暗示,是一种疣,代表坏掉的,腐烂的。)
薇尔莉特•博雷加德
第三个是一个竞争欲极强的一个小女孩,代表“嫉妒”。她有极强的好胜心,无比骄傲的内心让她即使在嚼泡泡糖这件小事上也不愿服输。(她的名字是“紫罗兰”,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最后膨胀成了一颗紫罗兰色的蓝莓。)
迈克•蒂维
第四个是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高智商男孩,代表“傲慢”。他总是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而自认为无所不知正是一种无知。

介绍完配角,就要提一下我们另一位主角,威利旺卡

他表面是个成年人,内心里却依旧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同时,他也像孩子一样,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每每提到父母时,他的神情就十分怪异,像是不愿意提起这件事一样。
其实他一直在逃避,逃避家庭,通过建造巧克力工厂来回避跟家庭有关的一切问题,与世隔绝,在遭受背叛后也会选择缩回自己的壳里不再出来。那个坚硬的外壳,就是巧克力工厂,是他创造与外界隔绝用来保护自己的外壳。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在受到打击后会下意识躲到哪里。可是,躲着毕竟只是逃避。而逃避,是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正面面对问题,就不会长大。显然,威利旺卡便是如此。
成长便是在伤痛中不断浴血而生的花朵。
在影片的最后,他也成功的收获了亲情,体会了人情冷暖。

关于童真与本心

而查理与威利旺卡相反,他尽管贫穷,但是他明白有更加重要的东西值得他在守护。尽管工厂很有诱惑力,但是比不上家里一份卷心菜汤。
我认为,他之所以能从五个人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优秀,反而是因为他最像一个孩子。其他的孩子的身上却沾染了太多成人的气息。故作姿态的高谈阔论,惺惺作态的扮演着“朋友”,贪婪的希望获取更多。
这些本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有的,他们将自我迷失在了途中。而查理和威利旺卡才是真正的孩子。
当接到一个资本家的名片时,威利旺卡毫无激动,而是看都不看就扔到后面——他需要的只有巧克力,他唯一的念想就是做好巧克力,其他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可笑和无关紧要。
一个有童真的人,才是一个能够坚守本心的人。人活在世上总要留着一点精神气和追求,留着些正气。
“糖果有什么意义呢?”
是啊,在成人的世界,一切都是需要意义的。
可是在查理看来——“糖果是不需要意义的,所以才是糖果。”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存在的意义,意义这种东西,真的有意义吗?
当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意义的时候,其实才是最没有意义的行为。如此一来,这个人的所有行为无不沾染上了功利性。
这种人,便早早的失去了天真与本心。

放在最后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本心与天真;愿我们在经历风雨后都可以成长,在烈火中重生;愿我们在诸事不顺时,依旧可以露出孩子一样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