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图书馆首页
-

例:1990-2000

粮食安全莫忘保稳产促优质

时间:2007年06月29日 08:00

最近几年,由于中央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出台了许多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促进粮食安全、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起来,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3年增产、农民连续3年增收的成就。但是,原有的危及粮食安全 的隐患仍未根本消除,新的隐患还在不断蓄积;粮食形势和价格走势的影响因素更是日趋复杂多变,完善粮食政策和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的难度 正在显著加大。因此,本文将就当前完善粮食政策和市场调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亟待完善 自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我国已于2005和2006年两年对稻谷、2006年对小麦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实践表明,实行这 些政策对于防止市场粮价的过度下跌、维护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粮食市场的供求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是,同 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现行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有二。一是可能强化政府储备粮企业对粮源市场的垄断, 形成政府储备粮系统对粮食市场供求互动的阻隔效应,扭曲市场粮价的形成机制,误导粮食乃至相关产业的资源配置。作为国有企业的政府储备 粮企业,面对粮食市场的需求变化,不仅反应不如民营企业敏锐,其对最低收购价收购粮的竞价销售也要经过复杂的审批程序。因此,当粮食市 场的需求迅速扩张时,政府储备粮系统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数量庞大的粮源,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难以转化为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推动市场 粮价的过度上涨。2006年底,我国小麦价格的明显上涨,与此有密切关系。二是可能形成政府通过储备粮企业间接主导粮食市场和粮价变动、 市场粮价误导农民生产的现象,使粮食生产重新累积阶段性相对过剩和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这些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出现过一 次。历史教训值得铭记。 可见,完善现行的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并将其与完善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已成当务之急。在现行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中,当特定粮食品 种的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政府储备粮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在主产区挂牌向农民收购。我们建议,将此改为按分期、批量和价格递 增的方式,挂牌到批发市场收购。所谓分期,即根据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情况,确定每十天或半月一次,到批发市场收购特定批量、特定 品种的粮食。挂牌收购两个月后,根据市场粮价的走势,确定是否还要继续挂牌收购一个月或两个月。每期收购价格在当时的市场粮价基础上 ,递增若干个百分点,直至市场粮价较为稳定地达到或超过最低收购价水平。同时,鉴于政府储备粮公司挂牌收购后,可能形成其粮源垄断问题; 为规避这一问题,建议规定按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粮食数量,不得超过粮食社会商品量的30%或40%。 稳定今年粮食生产与推进粮食优质化不可偏废 就粮食及其三大主要品种(稻谷、小麦、玉米)而言,尽管要实现今年供求的紧平衡仍有较大可能;但是,对于今年的粮食生产仍然不可掉以轻 心。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将粮食减产规模控制在3%以内,仍是十分必要的。考虑到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情况更应如此。一方面,当前国际市场上 粮食供给严重紧张,且价格处于高位;另一方面,我国加工业对粮食尤其是玉米的需求将会呈现中长期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今年很有可能 继续沿袭前两年高速增长的势头,由此会加剧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状况。 2006年,我国虽然实现了粮食及其三大主要品种的同时增产,但粮食质量下降的现象在三大品种中都有明显表现。如稻谷、玉米和小麦的水分 含量偏高,不宜储藏保管。到3月底,吉林、黑龙江等省农民手中的玉米水分含量约在30-32%,少数甚至高达35%。局部地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 的小麦,竞价销售后被企业用于饲料生产。这里面固然有小麦相对于玉米比价偏低的因素,但也与其品质较差有密切关系。今年以来,东北地区 粳稻价格持续低迷,部分地区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稻谷在竞价销售时成交率低,都与粮源品质下降有关。2006年,导致主要粮食品种品质下降的 主要原因,一是天气偏差;二是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数量较多,相关收储企业因具备良好条件的仓容不足,被迫露天存放。今年这两大因素 同样存在,特别是今年极端天气情况较多、局部地区灾害严重,由此形成的对粮食品质的负面影响可能强于上年。因此,应通过尽早出台优质优 价措施,引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鼓励对粮食分种、分收、分储、分售,加强对粮食收储企业的资格审查并引导其改善储藏保管条件等,努力促进 粮食生产的优质化。此外,在今年因灾不宜种粮的地区,引导农户改种其他品种,避免因强行种粮导致粮食品质下降,也是至关重要的。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