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品种有了品质评价体系
时间:2006年12月14日 08:00
中国小麦品种有了品质评价体系和改良技术。我国科学家用10年时间建立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立 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成果,对小麦遗传育种与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商品粮分级检验与质量控制、主要面食 品品质评价指标和国家标准修(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振声、程顺和院士等专家日前鉴定认为,该成果兼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 际接轨。是我国作物育种方法研究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一个范例,总体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6个方面居国 际领先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完成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建 立与分子改良技术研究”成果,针对我国食品质量急待提高的实际需要,采用常规方法与分子技术相结合,深 入系统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品质评价体系和改良方法。它从食品—性状指标—蛋白质—DNA4个层次研究我国小 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其中20个指标(占42%)在中国小麦中最早报道。着重建立了中国面条和北方馒头的标 准化实验室制作与评价方法,提出并验证面条小麦的选种指标和分子标记选择体系,国内外尚未见到类似报道 。改进面包评价方法,明确饼干小麦的选种指标。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系统改良中国小麦品质提供了评价体系和 理论依据。 研究还创立了蛋白质分离技术体系,明确了优质面包和面条的高低分子量亚基组成。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酸性毛细管电泳和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鉴定新方法属国内外首创。建立了水 溶性蛋白毛细管电泳技术体系,首次发现与面包加工品质密切相关的WS-6亚基。优化醇溶蛋白高效毛细管电泳 技术,显著提高了品种鉴别效率。在小麦近缘种中鉴定克隆出15个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贮藏蛋白新亚基基因,筛 选出6个新标记,明确了低分子量亚基的等位基因变异与蛋白亚基的关系。这为利用分子技术改良小麦品质提供 了新方法、新候选基因及新标记。 研究还阐明籽粒硬度在中国小麦中的演变规律及等位变异特点,发现5个新等位基因,占普通小麦中已报道 等位变异的1/3,并对硬度形成的分子机理做了部分修订。在6倍体小黑麦中发现两个新硬度等位基因。 研究明确了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对贡献,主持制定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由农业 部发布试行,已成为指导我国小麦生产和科研的纲领性文件。此外,还为全国筛选提供3批共计59份各类优质亲 本,育种单位利用这些亲本育成20个品种,累计推广1.12亿亩;组织其他单位,为农业部推荐确定各类优质小 麦品种22个,累计推广4.37亿亩。 研究者说,此项研究还在遗传育种和谷物化学的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1篇,在国家一级期刊中国农业 科学和作物学报发表论文50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培养研究生31名,举办培训班6次,参加人数达150人次。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与培训推广相结合,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