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图书馆首页
-

例:1990-2000

农业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考

时间:2006年10月20日 08:00

绿色食品由农业部农垦局于1990年发起,是一种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 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安 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开发绿色食品的目的,就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 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增进城乡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   十余年来,绿色食品以其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的特性赢得了消费者的 青睐。但近几年,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一、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大部分绿色食品的种植、养殖生产普遍存在着三个特点:一是以 家庭个人为单位,生产规模不大,在农产品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与消费者的 需求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对称;二是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绿色食品产 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内在机制还不完善;三是受到规模和资 金的制约,产量上不去,农产品的追溯性差。   辽东半岛有一家大型果汁加工企业,斥资上亿元从国外全套进口了一整套先 进生产设备。但是投产五年来,依然没有申请到绿色食品的标志。原因就在于其 产品所需的基本原料——水果无法达到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求。据农业部要求,绿 色食品不仅对加工环节有严格的卫生要求,还对其原料生产中的肥料、农药(兽 药)、饲料使用以及水、土壤质量等等都有明确规定。有关方面对这家企业初步 监测发现,他们果园土壤中农药、重金属严重超标,果品中还存在着药、肥残留 超标问题。由此看来,即使设备再先进,如果不对水果基地进行“绿色改造”, 也很难榨出“绿色果汁”,因为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在水果生产中的失控,早已经 让果汁失去了“绿色”根基。   这家企业遇到的问题在我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城市以及城市周边都不 乏有这样的例子。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尽管斥巨资建设了卫生洁净的厂房,引进了 世界一流的加工设备,但由于缺乏绿色农产品的支撑,仍然生产不出绿色食品的 尴尬现象。让人不得不再次考虑一下,“绿色”到底是什么概念?   近些年,随着绿色食品观念的普及,一些农民已开始有所意识,知道绿色食 品中“绿色”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改种真正的“绿色”食品。但是在实际种植中 ,问题又纷至沓来:各种化肥充斥市场,从何得知哪种符合要求?如果用错肥料 ,一年的辛苦只能付之东流;即使生产出了绿色农产品,又没钱申请绿标,也不 知道去哪儿卖……在这些忧虑下,很多专家通过查访,得出结论:一家一户的分 散经营,滞后的社会化统一服务,是导农产品生产粗放落后、药肥超标的一个重 要原因。对此,绿色食品的污染源头治理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和参照 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各地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 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制定出台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种植、畜禽饲养 等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 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加工原料采购 的监管,以保证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依法规范企业使用安全食品质量认 证标志。   2.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 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 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 质量控制。   二、市场监管不力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从毒大米到 地沟油,从瘦肉精到豆奶事件,从劣质奶粉到苏丹红……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 件不胜枚举,让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陷入被动局面。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影响 我国食品安全的因素,既源于分散的生产方式,又涉及普遍的管理漏洞,但其中 最为突出的是市场监管不力。突出表现在,一些企业擅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有的将“绿色食品”标志直接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包装使用;有的超过许可使用 年限,仍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有的地方政府违规批准企业使用“绿色食 品”标志……食品市场监管机制该怎样改进?   监管不力、标准“执行难”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 机制。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四级构 成。目前我国已制订了包括各类食品产品标准、食品污染物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食品卫生操作规范在内的众多标准,但这些标准分散于农业、质监、卫生等六 七个部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QS认证制度等,多种标准相 互冲突,让企业也不知就里。   其次,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的法规,目前有《产品质量 法》、《食品卫生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具体的食品质量标准近 3000个,但遗憾的是,这些法规和标准由于多头管理,存在严重的交叉冲突,同 时又都不全面。   第三,多头监管,实际上造成了“谁都管不好”的局面,出现了一些监管的 “真空地带”,出了问题后,又互相推诿,或默不作声,这种局面必须尽快通过 体制创新得到扭转。另外,还要定期开展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 专项执法检查,重点对饮料、酒、奶制品、儿童食品、保健食品、豆制品、腌熏 制品、调味品、罐头、食用油等绿色食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逐步建立并强化实 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不合格绿色食品的退市监管,依法责令企业停止销售和追 回不合格食品,完善相关的处置措施。同时查处影响恶劣的食品假标识、假包装 、假商标案件。   此外,还要健全食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企业自检体系建设;向社会推荐优 秀企业和优质绿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农贸市 场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 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进一 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 三、绿色食品知识仍需宣传普及   大部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和非绿色食品分辨不清,这就为那些利欲熏心的厂 家和商家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大部分消费者只知道绿色食品是环保型、无污染 的食品,比普通食品质量好,而对于怎样鉴别绿色食品却一无所知。纵然消费者 在生活中遇到了食物中毒等意外,也很难确认究竟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发生了问题 ,还是食品本身的问题。因为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概念和标准不甚了解,缺乏 判断能力,这就为工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绿色食品打假行动增加了难 度。   首先,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绿色生产是农业的必然方向, 绿色消费是市场的必然趋势,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 氛围,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面向生产者宣传绿色食品的生产知识,宣传在 开拓市场、增加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增强生产者申报和发展绿色食 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面向消费者宣传绿色食品的质量卫生优点,引导消费者增 强绿色消费意识,加快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强 大的市场动力。   其次,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企业的管理与监督。教育企业规范印制、使用 绿色食品标志,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要重视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规划、组织与 引导,使绿色食品在国民经济中作出贡献,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 。增加绿色食品信息的透明度,把合格、优质的绿色食品公布出来,以便使广大 消费者有据可循。   第三,鼓励处于消费第一线的消费者积极监督绿色食品市场,遇到问题及时 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消费者的监督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净化 绿色食品市场,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环境。

Copyright 2017 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