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清华书院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4:09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252
今年秋季开学,对清华大学45%的本科新生来说,标定学业生涯的要素除了以往的“专业”“学院”外,又多了“书院”这个坐标。为落实“强基计划”,2020年,清华大学成立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5个书院。此后,聚焦急需紧缺人才和关键领域,学校先后又成立求真、为先、秀钟、笃实、至善书院,以此探索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清华特色书院制有哪些改革创新,又是如何厚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沃土的?
改革培养体系,聚焦能力素养
谈起书院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行健书院能动方向2022级学生沈芸伍认为是选课封顶——大一上学期只能选19个学分的课,想多学必须向书院申请,但往往无法“获批”。
“宁留白不超载,是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日新书院首任院长王中忱说,“设置学分上限的前提是我们改革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课程的学术含量和学术训练强度,突出科研创新导向,真正培养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体系改革中,课程建设“提质减量”是重要突破口。在提质方面,行健书院定制固体力学基础、交叉创新力学实验等多门新课,建设科研发展引导体系;未央书院新开设微纳制造探索、数据驱动的决策等系列探索式学习课;秀钟书院则邀请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等创新开设可持续发展探究课,共同负责课堂教学、实地调研和专题讨论,形成育人合力。在减量方面,日新书院近年来大幅压减学分,本科学分压缩到151个;在行健书院,即便是理工双学位,也仅有166个学分。
为了“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清华各书院大力推进“本博贯通”“一人一策”培养。
全面实行导师制,支持个性化成长
从文献阅读到实验制备,再到动力学分析;从入选“星火计划”到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再到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学3年来,清华大学未央书院2021级学生仉振北一步一个脚印,走上科研之路。
在梁曦东看来,书院与院系最大的不同是书院对人的关注,而这种关注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密切互动来实现。
“未央书院有12个培养方向,衔接12个院系,我们鼓励但不限于衔接院系的教师来担任导师。”梁曦东说,书院按照5∶1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导师,且导师是一年一聘,双向选择。大一安排“新生导师”,帮助学生快速转变高中刷题思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配备“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发掘专业兴趣、寻找学术志趣;大三配备“学术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
“2023—2024学年度,书院共邀请776位教师担任书院导师,覆盖了全校所有院系。”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毅介绍,书院倡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规定每位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5名,一年一聘,如果学生的兴趣或关注领域发生变化,每年都可以调整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
开展多元评价,关注“成长幅度”
开学后,日新书院2022级学生生骐荣进入大三,开始为保研做准备。调研了前两届的情况后,他加紧了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递进度。
“根据以往经验,保研会淡化绩点和排名,更加突出代表作。”生骐荣说,申请表上不设绩点栏,但是需要提供3年学习以来,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习作1—3篇。
“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书院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开展多元评价,破除‘唯绩点’的导向,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幅度’。”王中忱说,比如文科提供代表作,理工科更加关注科研创新,意在引导学生摒弃短期功利化的学习行为,把成长成才看得比成绩更重要。
从书院成立之初就担任导师的精密仪器系教授曹良才已带过20多名学生,其中直博生2名。
“本科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方向相对模糊,首先会倾向于采取迎合考核制度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行动,也就产生了‘内卷’,不仅功利短视,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曹良才说。
“课程学习有边界,但是学术研究没有天花板。”曹良才说,要思考的是,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如何只设起点、不设终点,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学生不断去探索极限,避免“内卷”的同时,帮助学生最大幅度成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8日)
清华特色书院制有哪些改革创新,又是如何厚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沃土的?
改革培养体系,聚焦能力素养
谈起书院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行健书院能动方向2022级学生沈芸伍认为是选课封顶——大一上学期只能选19个学分的课,想多学必须向书院申请,但往往无法“获批”。
“宁留白不超载,是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日新书院首任院长王中忱说,“设置学分上限的前提是我们改革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课程的学术含量和学术训练强度,突出科研创新导向,真正培养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人才。”
培养体系改革中,课程建设“提质减量”是重要突破口。在提质方面,行健书院定制固体力学基础、交叉创新力学实验等多门新课,建设科研发展引导体系;未央书院新开设微纳制造探索、数据驱动的决策等系列探索式学习课;秀钟书院则邀请环境学院、建筑学院等创新开设可持续发展探究课,共同负责课堂教学、实地调研和专题讨论,形成育人合力。在减量方面,日新书院近年来大幅压减学分,本科学分压缩到151个;在行健书院,即便是理工双学位,也仅有166个学分。
为了“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清华各书院大力推进“本博贯通”“一人一策”培养。
全面实行导师制,支持个性化成长
从文献阅读到实验制备,再到动力学分析;从入选“星火计划”到获得“挑战杯”特等奖,再到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学3年来,清华大学未央书院2021级学生仉振北一步一个脚印,走上科研之路。
在梁曦东看来,书院与院系最大的不同是书院对人的关注,而这种关注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导师与学生的密切互动来实现。
“未央书院有12个培养方向,衔接12个院系,我们鼓励但不限于衔接院系的教师来担任导师。”梁曦东说,书院按照5∶1的比例为学生配备导师,且导师是一年一聘,双向选择。大一安排“新生导师”,帮助学生快速转变高中刷题思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大二配备“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发掘专业兴趣、寻找学术志趣;大三配备“学术导师”,开展个性化指导,支持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
“2023—2024学年度,书院共邀请776位教师担任书院导师,覆盖了全校所有院系。”清华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毅介绍,书院倡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规定每位导师所带学生不超过5名,一年一聘,如果学生的兴趣或关注领域发生变化,每年都可以调整导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
开展多元评价,关注“成长幅度”
开学后,日新书院2022级学生生骐荣进入大三,开始为保研做准备。调研了前两届的情况后,他加紧了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递进度。
“根据以往经验,保研会淡化绩点和排名,更加突出代表作。”生骐荣说,申请表上不设绩点栏,但是需要提供3年学习以来,最能代表自己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的习作1—3篇。
“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书院自成立以来就积极探索开展多元评价,破除‘唯绩点’的导向,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幅度’。”王中忱说,比如文科提供代表作,理工科更加关注科研创新,意在引导学生摒弃短期功利化的学习行为,把成长成才看得比成绩更重要。
从书院成立之初就担任导师的精密仪器系教授曹良才已带过20多名学生,其中直博生2名。
“本科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方向相对模糊,首先会倾向于采取迎合考核制度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行动,也就产生了‘内卷’,不仅功利短视,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曹良才说。
“课程学习有边界,但是学术研究没有天花板。”曹良才说,要思考的是,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如何只设起点、不设终点,鼓励和支持优秀的学生不断去探索极限,避免“内卷”的同时,帮助学生最大幅度成长。
(摘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8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