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计算思维:通识教育落地的一个抓手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1年10月04日 14:51 类别:教育类 总浏览:4824
一些有见地的学者指出,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不仅是新开几门课、让它们为学生贡献几个学分的事,同时还应该融汇到专业教育中。这有点像现在提出加强“思政课”的同时,也强调“课程思政”。
与时俱进,就是要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宏观地看,人类社会是在三大系统的交织互动中演进的。它们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如邮政电信、交通运输、银行金融、疾控网络等)。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已经基本形成的今天,一个重要的现实是所有技术系统都统一在“计算”之上,并且这个现实不仅不会被进一步的发展所改变,还会不断加强。
计算思维,是十多年前由一位美国学者经过凝练正式提出,其后也在不断发展。按照徐志伟和孙晓明所著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它具体表现在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网络思维和系统思维等四个方面。其意在呼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养成从计算的视角来理解自然、理解社会、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不是计算机学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泛在的必然和机遇。
事实上,如果我们审读我国现在提出的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农科等倡议的相关文件,看到的都是把学科交叉,尤其是把信息科技的融入作为显著的抓手,直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可以说在精神上和计算思维异曲同工。
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落地的一个抓手,不是要让其他专业的学生都上几门降低要求的计算机专业课,或者是学学如何使用日常应用软件。那是过去20多年来针对“普及计算机应用”需求的教学实践,现在到了应当调整改革的时候了,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计算机课”上修的几个学分更有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要面向不同学科以及多学科背景的问题,以对问题的探究为载体,体现计算思维的运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这方面,过去10年来我们有过一门社会科学与计算交叉课程的实践。该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把握当今世界高度互联、丰富互动的时代特征,采用图论和博弈论的语言讨论若干社会科学经典问题,结合数据和算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氛围。整个课程不需要编程,但充满了“计算”。
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落地的一个抓手,绝不意味着对计算万能的鼓吹,它只不过是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是跨不同学科专业教育的一种“最大公约数”。事实上,认识到计算作为一种力量的局限,及其“双刃剑”效应,也是计算思维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最近,国家发布的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是一个防止计算“作恶”的例子。
如果说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文科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操作性意涵,那么让计算思维成为一种人人具备的素养,将让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们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摘自《中国科学报》2021年9月14日)
与时俱进,就是要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宏观地看,人类社会是在三大系统的交织互动中演进的。它们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如邮政电信、交通运输、银行金融、疾控网络等)。在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已经基本形成的今天,一个重要的现实是所有技术系统都统一在“计算”之上,并且这个现实不仅不会被进一步的发展所改变,还会不断加强。
计算思维,是十多年前由一位美国学者经过凝练正式提出,其后也在不断发展。按照徐志伟和孙晓明所著的《计算机科学导论》,它具体表现在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网络思维和系统思维等四个方面。其意在呼吁各种专业背景的人,养成从计算的视角来理解自然、理解社会、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不是计算机学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泛在的必然和机遇。
事实上,如果我们审读我国现在提出的新工科、新文科和新农科等倡议的相关文件,看到的都是把学科交叉,尤其是把信息科技的融入作为显著的抓手,直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字化转型的需要,可以说在精神上和计算思维异曲同工。
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落地的一个抓手,不是要让其他专业的学生都上几门降低要求的计算机专业课,或者是学学如何使用日常应用软件。那是过去20多年来针对“普及计算机应用”需求的教学实践,现在到了应当调整改革的时候了,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在“计算机课”上修的几个学分更有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要面向不同学科以及多学科背景的问题,以对问题的探究为载体,体现计算思维的运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这方面,过去10年来我们有过一门社会科学与计算交叉课程的实践。该课程面向所有学生,把握当今世界高度互联、丰富互动的时代特征,采用图论和博弈论的语言讨论若干社会科学经典问题,结合数据和算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氛围。整个课程不需要编程,但充满了“计算”。
将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通识教育落地的一个抓手,绝不意味着对计算万能的鼓吹,它只不过是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是跨不同学科专业教育的一种“最大公约数”。事实上,认识到计算作为一种力量的局限,及其“双刃剑”效应,也是计算思维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最近,国家发布的关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就是一个防止计算“作恶”的例子。
如果说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养、文科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操作性意涵,那么让计算思维成为一种人人具备的素养,将让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们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摘自《中国科学报》2021年9月14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