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信息文萃》是一本图书馆内部发行刊物,于2000年创刊,每年出版16期,由财经、高教和读书思考三个栏目组成,每期共8个版面,包括教育类4版,财经类3版,读书思考1版。至今已出版261期。《信息文萃》精心选摘与主题相关的时事要闻、经典评论,将初步筛选的信息编辑整理,《信息文萃》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紧跟时代脉搏,关注时势热点,求真务实,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十五五”时期要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摘录: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 更新日期:2024年10月28日 14:15 类别:财经类 总浏览:352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以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为重要投入要素的实体经济形态,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首要任务,自然地要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产业体系建设具有现代性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与深化的力度。理论上,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聪明的大脑”和“起飞的翅膀”,能够为制造业部门引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知识的生产及其物化过程,在专业化分工体系中是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承担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通道。
二是解决组织内部化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需求性投入品特征。在生产分工尚未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生产性服务部门往往内部化于制造业部门,是隶属于制造企业的职能机构,譬如研发、营销和物流部门。制造企业在这些内部化部门中“生产”具有服务性质的中间投入品。这也是欧美先进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必要举措。随着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驱动跨国集团公司开始按照全球价值链治理和比较利益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性重新配置,进而促进了中间品投入厂商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必须破除以往制造企业根深蒂固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改变企业自我服务的产业链模式,促进外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竞争,在信用、成本、效率、质量和类型等方面满足市场上潜在规模巨大的高质量生产性服务需求。
三是在产业和空间上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发展,这是一种高水平、高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两者在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上的双向动态协调,从而提升区域产业分工与转型升级。在产业属性上,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努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的国产化,使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满足本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实现生产性服务的供需匹配。在空间属性上,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发达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开始从地理集聚逐渐转向空间分离式集聚和虚拟集聚,尤其是发达国家城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基本形成空间专业化的“中心—外围”格局。由此,客观上要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协同集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两业空间布局均衡、跨区域融合,以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能。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受逆全球化思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国际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在外商直接投资(FDI)、行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这些趋势和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和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释放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的发展潜力。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总体上呈波动式下降,但在信息与通信服务业领域FDI规模突出。《世界投资报告2024》数据显示,全球专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与保险服务业、贸易服务业、运输与仓储服务业领域的FDI逐渐收缩,被挤出全球跨境并购和绿地投资规模前十大产业行列。而信息与通信服务业稳居全球跨境并购和绿地投资规模前十大产业首位,其中美国的信息与通信服务业跨境并购流入和流出规模均较大。全球对数字产业的绿地投资持续攀升,逐渐成为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主要构成之一。其中,数字产业绿地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平台、数字解决方案和数字内容服务等项目,电子商务服务项目投资规模约占数字产业投资规模的70%以上。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但呈上升趋势
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在服务业发展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2023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均达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达55%。比较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2%,占服务业比重不足60%。若剔除面向消费者的一部分内容,如零售和消费者金融等,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则更小,仅占GDP的15%—20%。从结构上看,我国GDP中占比最高的三类生产性服务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小。从对GDP增长的贡献看,2001—2019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约9%,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29.4%,占第三产业总体贡献的59.9%。尤其是2015—2019年,GDP年均增长率约6.8%,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年均增长的贡献约占37%,贡献最大的三类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较小。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有待协同集聚。
由于东、中、西地区间存在城市能级和营商环境差距,仅东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空间专业化分工。但即便是在长三角地区,也呈现出制造业“全域扩散”与生产性服务业“点状极化”的特征,两业空间布局不均衡、跨区域融合不足。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着力补短板。加快发展各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的新质生产力。
(摘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网站》2024年10月21日)
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必备条件
一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投入与深化的力度。理论上,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聪明的大脑”和“起飞的翅膀”,能够为制造业部门引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知识的生产及其物化过程,在专业化分工体系中是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承担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把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导入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通道。
二是解决组织内部化问题。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需求性投入品特征。在生产分工尚未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阶段,生产性服务部门往往内部化于制造业部门,是隶属于制造企业的职能机构,譬如研发、营销和物流部门。制造企业在这些内部化部门中“生产”具有服务性质的中间投入品。这也是欧美先进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中,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活动的必要举措。随着全球价值链贸易的发展,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驱动跨国集团公司开始按照全球价值链治理和比较利益原则,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性重新配置,进而促进了中间品投入厂商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化专业化发展。因此,必须破除以往制造企业根深蒂固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改变企业自我服务的产业链模式,促进外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充分竞争,在信用、成本、效率、质量和类型等方面满足市场上潜在规模巨大的高质量生产性服务需求。
三是在产业和空间上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融合发展,这是一种高水平、高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两者在产业属性和空间属性上的双向动态协调,从而提升区域产业分工与转型升级。在产业属性上,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努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和生产性服务的国产化,使本土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满足本国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实现生产性服务的供需匹配。在空间属性上,数字经济驱动下的发达经济体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开始从地理集聚逐渐转向空间分离式集聚和虚拟集聚,尤其是发达国家城市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基本形成空间专业化的“中心—外围”格局。由此,客观上要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协同集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两业空间布局均衡、跨区域融合,以释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能。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受逆全球化思潮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国际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在外商直接投资(FDI)、行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这些趋势和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和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未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充分释放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重点领域的发展潜力。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总体上呈波动式下降,但在信息与通信服务业领域FDI规模突出。《世界投资报告2024》数据显示,全球专业技术服务业、金融与保险服务业、贸易服务业、运输与仓储服务业领域的FDI逐渐收缩,被挤出全球跨境并购和绿地投资规模前十大产业行列。而信息与通信服务业稳居全球跨境并购和绿地投资规模前十大产业首位,其中美国的信息与通信服务业跨境并购流入和流出规模均较大。全球对数字产业的绿地投资持续攀升,逐渐成为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主要构成之一。其中,数字产业绿地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平台、数字解决方案和数字内容服务等项目,电子商务服务项目投资规模约占数字产业投资规模的70%以上。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但呈上升趋势
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在服务业发展上达到了惊人的高度。2023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均达8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高达55%。比较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32%,占服务业比重不足60%。若剔除面向消费者的一部分内容,如零售和消费者金融等,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则更小,仅占GDP的15%—20%。从结构上看,我国GDP中占比最高的三类生产性服务业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小。从对GDP增长的贡献看,2001—2019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约9%,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29.4%,占第三产业总体贡献的59.9%。尤其是2015—2019年,GDP年均增长率约6.8%,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年均增长的贡献约占37%,贡献最大的三类分别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较小。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有待协同集聚。
由于东、中、西地区间存在城市能级和营商环境差距,仅东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空间专业化分工。但即便是在长三角地区,也呈现出制造业“全域扩散”与生产性服务业“点状极化”的特征,两业空间布局不均衡、跨区域融合不足。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着力补短板。加快发展各类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密集的新质生产力。
(摘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网站》2024年10月21日)
最新文章 TOP10
热门文章 TOP10